输入-处理-输出的IPO闭环学习流程
Tags
Star
方法论
前言
很多人都想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但是,可能因为两个问题,阻碍了自己的高效提升:
- 学什么?
- 怎么学?
本文将从自己的学习实践出发,针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流程。在具体的流程中,也会涉及到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
1.收集学习目标-滴答清单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形:在看某篇博客、某本书的时候,或者和某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概念。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去立即搜索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但也有很多时候,当时可能不会去搜索,而过一段时候后,我们也就忘记了刚才的这个概念,于是这个概念就依然是我们的知识盲点。
如果这个概念本身没啥用,那倒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对自己工作或生活很重要很有价值的概念,那我们也就错过了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根据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演变过程,学习可以分为4个阶段: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无畏(保持好奇)
- 知道自己不知道——闻鸡起舞(深入理解)
- 知道自己知道——了然于胸(有意识的去应用)
- 不知道自己知道——随心所欲(内化成潜意识)
这里我推荐一个任务管理工具:滴答清单,使用它来帮助我随时随地收集一切自己不太清楚但感兴趣的东西,推荐理由如下:
- 跨平台,电脑端和手机端都有
- 收藏很便捷,电脑上按一个快捷键就可以出现收集栏,手机上的收藏也同样便捷,很方便自己随时随地收集一切感兴趣的东西
- 支持日期设置、优先级设置,很方便提醒自己
它本身的功能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探索,但对我而言,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随时随地,立即收藏
在收藏了之后,我们还可以对这些东西进行一下处理,以免收集得太多,显得很杂乱:
- 删除没用的目标
- 合并类似的目标
- 细化很复杂的目标成一组子目标
- 移动到不同的流程清单,方便后期的跟进,比如:待处理-处理中-已处理
- 添加不同的主题标签,方便后期过滤,比如:书籍、影视、购物、技术点、生活杂务、工作需求、BUG等
当你有了这个目标清单以后,该学什么还是问题么?按照目标清单一个个的去深入了解吧。而且,通常在我们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的概念,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未知概念,我们的目标清单会越来越庞大。至于在收集好了目标之后,后期如何对这些目标进行分类管理,那就看自己的个人实践了,没有完美的管理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
关于如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哪些,怎样高效的收集学习目标,还有一种不错的方式就是:博观而约取。
- 先大量拓展自己的信源(一些有质量的网站、公众号、微信群、好友)
- 然后在长期跟踪中逐渐再精简
- 保持一个动态平衡,一直有进有出,星标的维持10个左右就好
比如我关注了1000个左右的公众号和RSS源,加了1000个微信好友,加了近百个微信群或QQ群。但是大多数都是关注1-2天就折叠了,在不断的拉新和留存下,我星标的公众号、好友、社群,都不会超过10个。
与其被动的等待(在真实的生活中)遇到不知道,还不如主动去(在资讯的海洋中)先发现不知道。
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滴答清单收集各种任务的效果图,关于我具体是怎么用滴答清单的,欢迎查看我的卡片笔记:任务管理

2.搜索学习资料-Cubox
比如,我现在确认我的学习目标是了解“Logseq”,那么,我会打开Google开始搜索相关的资料, 为什么不用百度,原因大家都懂,搜索结果几乎都是广告,有价值的东西被藏得太深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国内不方便使用Google搜索,我的方式就是使用GsouClou科学上网工具。
当然了,学习资料其实不只是网络,网络只是用来查漏补缺的,书籍才是学习知识的绝对主力。大家千万不要搞反了主次关系,认为自己每天刷网页、刷各种App就是学习。在没有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之前,网络学习其实效率挺低的,因为你缺少那一根将所有碎片知识串联起来的主线。奠基型学习+补充型学习,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不然的话,有时候你连关键词都不知道,那你该如何高效的搜索出想要的信息呢?
关于奠基型学习,我推荐的方案是尽量读电子书,不推荐纸质书的理由如下:
- 纸质书太占地方
- 纸质书很重,搬家很不方便
- 纸质书做笔记不方便,不便于后期查找
- 纸质书一般比电子书贵
- 纸质书不太方便随手携带,但电子书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阅读
推荐的电子书阅读工具则是Zlibrary书库+Zotero阅读器,当然了,线上的微信读书、Kindle等读书工具其实也都可以,这个看个人喜好,一般后面两个App我也装着,防止万一有些书在Zlibrary上找不到就去这里搜。还有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也是一个很好的选书工具,而且得到上面有很多不错的专栏,里面也会介绍一些书单,专家们的书单其实一个很好的学习路径。先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整体介绍,感兴趣的话,再进行精读。精读时呢,随时准备划线标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这些标注,都会是以后整理读书笔记的重要参考。
在搜索到相关文章后,下一步就是粗读这些文章了,一般就是简单刷一遍,粗读的目的在于:
- 快速浏览,了解概况
- 决定是否收藏到Cubox,以进行更深入的精读
- 跨平台,随时收集,电脑上有浏览器插件可以快速收藏网页,手机上有微信助手可以快速收藏公众号文章。
- 支持智能清单,比如可以设置只要文章中有logseq这个关键词就自动归档到logseq的智能清单下
- 支持标注,在精读时,可以很方便高亮句子和添加自己的评论
- 支持分享,可以在精读完成后,将觉得真的很好的文章分享给好友,好友也能看到自己的标注,彼此可以就标注来交流一下
- 支持全文搜索,只要是存在Cubox里面的,哪怕我忘记标题是什么了,只要记得里面的任意一句话一个词,就可以快速搜索到
对我而言,Cubox就是一个超级方便的缓存工具,只要存到里面了,想用的时候随时可以去查阅。再也不怕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被删了,也不怕明明记得看过某篇文章但就是找不到了。
可以说,如果Google是我的图书馆的话,那么Cubox就是我的小书架。
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智能清单的效果:

3.整理学习卡片-Logseq
刚才,我用Google搜索到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然后保存到Cubox里面并添加了很多标注,但是标注并不是笔记,我们需要进一步将标注都整理为自己的卡片笔记。
比如可以在笔记工具里面,新建一个笔记,就叫“Logseq”,一般而言,我强烈推荐名词命名法,不要取名“Logseq备忘”、“Logseq学习笔记”、“Logseq使用心得”等等,因为在长期的笔记实践中,我发现太容易存在同类型的笔记记录了很多,导致笔记的冗余,反而增加了后期查看时的困惑,不知道究竟看哪一个才好。
同时,名词也可以视为一个标签,凡是和Logseq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记录在这个名词笔记的下面。在长期的阅读、标注中,我们可以不断的补充这个名词笔记。最开始,这个名词笔记可能是一个空白页,后来多了几条零碎的记录,后来整理出了一个大纲,后来添加了几个常见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再后来,这个名词笔记就成了几篇文章的索引了,再后来,它甚至可以成为一本小册子。
在名词笔记下收集的书签和笔记非常多时,强烈建议大家使用大纲的形式来整理。这里我推荐使用一个双链大纲笔记工具:Logseq,关于Logseq这款神器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查阅我的这一个卡片笔记:Logseg-fishyer
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Logseq双链大纲的效果图

在整理卡片笔记的大纲时,最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板,比如我的上图所示,就主要分成了成品文章、半成品卡片、碎片笔记、收集资料等4个模块,一般来说,这是一个从下往上慢慢精简的流程。
4.分享成品文章-Notion
写Notion文章和写Logseq卡片笔记有点不一样,会尽量加很多修饰语和串联词。在写Logseq的大纲时,我们会不自觉的简化,这是大纲的形式决定的,因为大纲主要是给自己看的,写得简单一点自己也是能够看懂的。但是写文章不一样,太精简了就很难完整的把自己的意思传递给读者了。
写文章最好是用支持图文混排的格式,大纲虽然也可以插入图片,但是很容易因为图片显示区域太大,而破坏了大纲的显示效果。以前我特别喜欢用MarkDown来做图文混排,它很适合在多个博客平台发布,不用每个平台都重新排版一次。但是MarkDown也有几个问题,比如实时预览、图床和表格,这里就不细说了。现在我主要是用Notion这种块编辑器,推荐理由如下:
- 它可以导出Markdown,具备Markdown支持多平台发布的好处,但在编辑时,它的体验要比MarkDown好不少,通过浮动工具栏而非特殊语法来实现排版
- 它很方便将段落自由变化,非常灵活,在它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块,支持块拖动、块转换、块引用,比如我们将之前的标注复制过来,每一个标注都可以视为一个块,这个块有丰富的展示形式,可以变成文本、列表、待办、次级标题、子页面等等,和大纲的“一切都是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展示形式更加丰富
- 支持双向链接,可以看到文章之间的关联关系,便于知识体系网状化
- 支持分享时的实时更新,比如有读者看到文章哪里有个错别字跟我反馈,我可以立刻在手机上就能修改,不像其它的很多博客平台和笔记工具,手机端的编辑体验很差,或者手机虽然能编辑,但是没法立刻发布更新
别人的文章都是别人的知识沉淀,只有自己亲自去整理,才能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更深刻一点。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 自己以为理解了不是真理解,把别人讲理解了才是真理解。教可以最好的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取之于网,还之于网,让别人来帮忙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那肯定比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更有意义一些。而且,当你想到有人会来看你的文章,你写的时候,也会更严谨一点,可以减少随意性,督促我们写出更高质量的笔记。
很多人可能喜欢使用纸质笔记,但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使用纸质笔记有以下几个痛点:
- 不方便随时随地的记录。拿个记录本在地铁上写写画画的人,我至今还没在地铁上看到,但是拿个手机在地铁上打字打得飞起的人,地跌上随处可见。
- 不方便快速查找。如果你有十几个笔记本,你突然想查看你以前写的某一篇笔记,如果你当时只是随手记录的话,没有特别的整理的话,你恐怕是要花大力气才能找到的。
- 不方便集中整理,容易遗失。量变才能产生质变,没有整理就没有沉淀。回头想想,我们从小到大记录了多少笔记了,但是,你现在还能找到那些笔记吗?恐怕大多数笔记早已经随风而逝了。就算不从知识的具体效用来看,单单从这些笔记的历史意义,对于自己人生的记录价值而言,这些笔记的遗失都是莫大的遗憾。使用云端笔记,再也不用担心遗失的问题。记录,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一生的事业。
如果你要问我,记录究竟有什么意义,其实这个问题就和问读书有什么意义,游戏有什么意义一样,只是一种个人爱好而已。当然了,如果你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那你的笔记层次就比我厉害很多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无法衡量的就无法管理。那我想补充前半句,无法记录的就无法衡量。不过这种记录最好是数字化、结构化的记录,碎碎念式的记录,再多也很难量化。
又有人说,我承认记录是有价值的,那么,你自己记录不就行了么,为什么要分享呢?不怕暴露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么?哈哈,我还真不怕,真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无知。如果分享出去了,有人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那不正是自己改进的机会么?一字之师,古已有之,余亦求之。
另外,人毕竟是社会性的,我们也渴望着别人的认可,分享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尤其是真正帮到了别人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写笔记,可能能坚持写个十几篇,如果是公开写博客,有读者的反馈和认同,那可能更容易坚持下去一些。毕竟,写作,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5.总结
好了,写了这么多,估计大家对前面的都忘记的差不多了,这里再梳理一下整个流程:

其实,收集、阅读、标注、整理、分享,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期的实践、回顾、更新,才是整个知识体系茁壮成长的源动力。
每一种工具,都有一套背后的使用哲学。只有理解了工具背后的设计思想,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工具,我的这一套学习流程的核心思想是:随时收集、定期整理、经常回顾、不断更新。
其实当前选用的工具已经是我的第3版的工具流,滴答清单替换了Omnifocus、Cubox替换了印象笔记、Logseq替换了幕布、Notion替换了Bear。但不管工具怎么变,背后的核心思想一直没变,清单、标注、大纲、富文本编辑,其实就是这几种工具的有机组合,如果你对于其中某个工具不太喜欢,你完全可以换成自己更喜欢的工具。比如用WorkFlowy代替Logseq,用Obsidian代替Notion。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词:**去机心。**我们折腾工具是为了让工具为我们所用,而非让我们去一个劲的折腾工具。总会有更好的工具的,但问题是:你真的需要它么?现在的工具真的无法满足你的需求了么?为了一点点便利来回折腾真的值得么?All in One Tool真的有那么重要么?一直在磨刀的你,这些年来真的记录了多少东西了么?记录了那么多,你发表了几篇文章了么?以上几问,并非针对读者,实为自己的反思。一入笔记误终生,虐我百年亦不怨。别人笑我太痴癫,此中乐趣谁人恋。
Tips
- 关于工具的选择
- 给大家推荐一个理念:博观而约取,就是先极繁再极简,逐渐返璞归真。先尽可能去体验各种工具,然后择一相守。对一个选择好的工具,要有一种对待恋人般的迷恋和对待信仰般的虔诚。这个世上总会有比你的恋人更好的人,但你能朝秦暮楚么?那工具上,为什么我们就很难从一而终了呢?
- 为什么选择滴答清单,而非Todoist?
- 因为滴答有很多附带功能,一个能当几个用:番茄钟+习惯打卡+日历,不过它没法直接和Notion联动,好像国外版的TickTick可以。
- 不过Todoist也确实值得推荐,因为它其实更方便和Logseq和Notion联动,都有对应的插件或IFTTT服务。
- 目标太多,如何聚焦?
- Collection-收集。信息无穷无尽
- Feel-感受。美好的有很多
- Objectivism-客观。正确的有一些
- Target-目标。有用的有一点
- 成本。有用且值得付出时间阅读的很少
- 优先级。有用且值得付出时间、精力,并且现在就需要读的少之又少
聚焦是一种需要好好训练的能力,我们需要一套流程来实现不断的精简,
- 关于Cubox的几个使用小技巧
- Cubox其实是解决了两个需求:1-网页备份,2-稍后阅读
- 对于一般的网页,我们看到了想收藏一下,以备以后查找。以前用书签是不支持全文搜索的,也不支持标签式管理,现在用Cubox则无此问题。推荐设置剪藏快捷键为:Ctrl+S,很好记
- 对于重要的网页,我们看到了想等有空时再深度阅读。Cubox则推出了阅读模式和高亮标注,还可以分享带标注的链接,真的很方便。推荐大家在剪藏时,对于此类网页立即添加星标,方便我们以后在Cubox中过滤出它们,以免和一般网页混合在一起了。在Cubox中建立一个智能清单-待读星标(有星标且无标注的),阅读并标注完成以后,星标也不必取消。当然,如果深度阅读完成后,觉得它不配星标,也可以取消星标的,尽量保持星标网页数量不超过250个左右吧(大概一本书的页数),这些网页经常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也许有些网页,曾经是星标,后来随着我们的认知成长,或者有更好的类似网页了,取消它的星标也是可以的。
- 只要在阅读时勤于标注,这个【待读星标】的清单是不会膨胀失控的。而且,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在剪藏时随手添加星标的习惯,这个清单其实不会很多。我目前星标网页有一百多条,所有网页则是15000条。如果以后切换书签工具了,其它网页丢失了是无所谓的,但是那一百多条的星标网页和它们的标注如果丢失了,那我将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