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Tags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好好读书。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的认知里面,读书就是好好学习,就是考个好大学,就是能有一份好工作,就能有幸福的生活。
现在不太喜欢这种太功利的读书认知,好像读书就必须要有用。在我看来,这种对于读书的认知太狭隘了,读书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有用的读书,一种是无用的读书。

有用的读书

小时候应付考试的课程书籍,长大后为了工作看的各种技术书籍,这些都是有用的读书,读书的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考试、工作。还有一些教授说话技巧、摄影技巧之类的书,也可归为此类。
这种书当然是不能不读的,但是这种书读来往往有催眠的效果,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自制力才能坚持下去。虽然也不排斥特别情况下,这种有用的书,我们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的,比如过去看一些数学解题技巧的书,也曾看得拍案叫绝,为它的解题思路鼓掌。但这种情况真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时候,看技术性书籍都是硬着头皮去看,虽然其中也许有一些思维被打开的快感,但更多时候真的是坚持不了三分钟就想弃书而逃。
对付这种有用之书,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严格的阅读计划,按部就班的一点点啃掉,最好还能边啃边做笔记。我觉得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心里空有一颗上进的心,买了一大堆的技术书籍,结果买来就束之高阁了,为啥?还是因为只有读书的想法,没有读书的计划。
现在初步制定的计划就是,坚持每天至少阅读一个番茄钟(半小时)的技术书,制定一个技术书籍的读书顺序表,一次只看一本技术书籍。每次看技术书的时候,就在心里暗暗激励自己:只要多看完一本技术书,以后的工资就能至少涨100,加油。
对于有用之书,我的态度是:虽说学海无涯,技术追求也没有止境,但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只要每天能学到一点点小小的东西,也是内心里大大的满足。

无用的读书

技术书籍是需要计划的,但还有另外一些书,则是不需要计划,一切全凭兴趣的。如果一个人只读技术书籍,那该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人啊。
兴趣之书,千奇八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细数自己以前的书史,也曾追过各种网络小说,也曾刷过世界名著,也曾和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邂逅,也曾痴迷各种世界未解之谜,也曾爱好地缘政治关注世界格局,也曾仰望星空倾慕哲学和诗歌,也曾……太多太多的类型,太多太多的好书,书海无涯,尽可自由泛舟,我觉得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读书,才是读书的魅力。
可惜的是,小时候我们读课外书,往往是被压制的,导致现在好多人对于读书的兴趣往往都被有用的读书给磨灭殆尽了。书本知识随时可以再补,读书的兴趣却是很难培养的。
读这些书,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而言,有什么用呢?答案是:真没什么用!但是,读这些书,真的有趣啊,你不觉得有趣是和有用同样重要的么?在这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千百种人生,千百种观念……
读书越多,了解的东西,就越会认识到世界的多元,越能理解别人和自己的差异,也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越会有一种对于世界的谦卑心态。什么样的想法,都觉得可以理解(当然,理智上的理解未必意味着情感上的接受),比如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思特里克兰德,他突然扔下妻子和孩子去追寻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一方面我鄙视他的人格和责任心,一方面我又敬佩他对梦想的执著。这个世界有千百种人,有千百种价值观,有千百种生活方式,也许看得多了,我们才会认真的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别人的故事里反思自己的三观。
也许有人说 ,现在的资讯那么发达,每天打开微信,公众号文章铺天盖地地袭来,哪还有空看书啊?哪怕是兴趣之书,现在也懒得看了,也静不下来读书了。我以为,读书并不是需要静下来心来才能看的,而是读书正好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
读书是治疗我们浮躁的心的一味解药,尝试着将我们在手机上刷公众号和抖音的时间,换成随机看一本电子书的几页,让心静下来,让生活慢下来,让世界停下来。用碎片化的时间,看兴趣之书,重新培养自己的耐心,也许我们的浮躁会慢慢的褪去。
对于无用之书,我的态度是:哪怕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只要篮子被洗干净了,就算没打到水,那有何妨?正所谓: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至满手污泥。

© fishyer 2022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