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Tags

旅行的意义

每逢假期,去刷朋友圈,都是在晒旅行照的,好像现在旅行也成了一种时髦。于是,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我们要去旅行呢?旅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问了身边一些喜欢旅行的朋友,有人说是为了放松,有人说是为了逃离,有人说是为了看未看过的风景、遇见未见过的人、感受未感受过的心情。但我有一个疑问,现在的纪录片那么发达,如果只是为了看不同的风景,看看纪录片也不错啊,比如《地球脉动》《航拍中国》等等,那种专业的角度,可能是我们就算去原地也无法领略的,为什么不直接看纪录片,却选择了旅行这一种相对贵一点也累一点的方式呢?
老实说,之前也去过一些地方,去之前心中是充满了向往了的,但真的身临其境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现在的一些景点过度商业化导致景区充满了铜臭味,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我们自己的期望过高。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图卷,然而,大家都知道,文学是虚构的,他们的艺术渲染力越强,我们的心理落差就越大。
旅行,本来是为了追梦,最后,却成了梦碎。于是,慢慢的旅行成为了一种刷自己存在感的方式,到一个景点,拍几张照片,上传到朋友圈,博几个点赞,这种签到式的旅游的意义在哪里?
有人说旅行是可以增长见识,但是,走马观光式的旅行真的很增长见识么?很多人的旅行无非就是:吃吃吃、买买买、拍拍拍,房子、树、山、水,到处都有,何必非得从一个自己待厌倦了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待厌倦了的地方,然后重复原来的生活?
小时候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觉得写得特有深度特有内涵,于是长大后我也试着去旅行了几次,然而,我猜中了开始,却没猜中结局:那一个个人文景观,对我一个人文素养不是特别深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无字天书一般,石头就是石头,木头还是木头,还残破不堪的,还不如附近公园的好看呢。
我如此评价自己的旅游状态:只得其行,不得其神。那么,如果行的表面上的风景,那么神是什么?我觉得是风景背后的故事。如果一个陌生人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一般看看外貌和身材,如果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可能会关注下她的精神面貌,关注她今天是开心还是郁闷。因为了解一个人的历史,所以对一个人会多一份理解。观人如此,观景亦然。如果我们知道景点的历史,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可能会触发我们更多更有深度的思考。如果旅游时,我们不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那即使住着再舒服的旅店,享受再豪华的晚餐,恐怕只会是走马观花,雾里看月,来得热闹,去得匆忙。对着镜头呲着牙,洗涤不了心灵,也升华不了灵魂。
有次和朋友参观南京博物院,幸得自己对于历史特别感兴趣,一路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看到明清红木家具,感觉颇有趣味,看着那些日用品从粗劣不堪到精美绝伦,突然有一种感受:人类的进化史其实就是工具的进化史。当时一边百度一边在朋友讨论,讨论为什么先有青铜后又铁器、青花瓷是如何上釉的等等。走上这一趟,觉得收货还是满满的。而朋友说,上次和另外一个朋友来此参观,感觉就不一样了,看得特别匆忙,他好像也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由此可见:面对同样一件事、一个物品、一处景点时,你了解得越多,你的兴趣越浓厚,看到的就一定也越多。景点代表着历史、文化和故事,而不是锈铁、朽木、自拍和美图秀秀。
旅行,有时和读书一样,其实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最好还是一个人去做。你的兴趣,不代表你同伴的兴趣,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想看的风景也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希望能尝试下一个人的旅行,去一个没人熟人的地方,开启一场未知的探险。
其实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反旅行,只是觉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连本该返璞归真的旅游,也充斥着攀比与铜臭味。人们来了又走,拍几张美颜照发到朋友圈,表示朕已来过,似乎有点失去了旅行本来的意义。当然了,意义是由自己定的,也许人家就喜欢这一套呢。
本想就此罢笔的,但好像写了半天,也没对旅行的意义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那最后我就随便聊下:我觉得无论是看电视,还是出去旅行,或者是看书,或者是交友,其实大致都是类似的,电视、景点、书、友人,都只是一个媒介,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媒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投入、感受、思考。
以上所述,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看之。意义这东西,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只可远观,但脚下的路,却还是得自己一步步走。

© fishyer 2022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