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笔记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Tags
Star
#笔记管理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切阅读均应有沉淀。
本文虽然是讲述的标记笔记法,但也是双链笔记的使用说明。之前看过很多讲怎么弄双链的文章,但都没有啥感觉。今天写文章时使用了一下,发现双链搭配原子笔记确实挺不错的,很适合发散思维和聚合相关笔记。而最简单的做原子笔记的方法就是做名词笔记,像写wiki的条目那样做名词笔记。
notion image

引言

同样是看书,别人看了以后能说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自己看了以后,却好像用菜篮子打水,只是过了一遍而已,如何高效把握书中的重点内容?这是一个问题。
刚看完的时候,还记得这本书讲了什么,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又全都不记得了,如何让自己的阅读成果持久化?这又是一个问题。
对于问题1,标记笔记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时提高专注度,保存阅读进度,标注就是我们后期整理读书笔记的原始素材
对于问题2,标注笔记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后随时回顾和参考,笔记是持久化自己的思考成果的很好方式

工具

[[微信读书]]>>:目前来说很不错的在线电子书阅读神器,资源比较全,价格也不贵,还可以白嫖
[[PDF Export]]>>: 不错的PDF阅读器,资源保存在[[iCloud]]上,方便在[[Mac]]和[[iPad]]之间同步
[[Diigo]]>>:不错的网页标注和存档神器,可以用来代替[[印象笔记]]。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贵,但是非常值得,或者可以试试免费的[[Hypothesis]]>>
[[Obsidian]]>>: 本地的[[MarkDown]]笔记工具,支持嵌套标签,支持[[双链]]和[[关系图谱]],有丰富的插件,是我日常的写作工具,也可作为个人[[Wiki]]管理工具

流程

1. 添加标注

  1. 标注的内容:
      • 概念:感兴趣的名词,这类内容通常不多,后期可以用这些名词串联起具体的描述信息,并保存为[[原子笔记]],也很方便调用,就像是[[维基百科]]里面的一个个条目一样,也是我们记忆的钥匙
      • 描述:感兴趣的句子,这类内容很散乱,不提炼出名词并串联起来的话,我们很难说清楚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
  1. 标注的形式:
      • 高亮为主,有想写点什么的地方也可以评论下
      • 不分颜色,统一使用一种即可,减少分类的负担
  1. 标注的工具
      • 电子书:微信读书
      • PDF书籍:PDF Expert
      • 网页:Diigo

补充:做标注的一些建议

在线电子书阅读

  1. 不建议[[Kindle]],因为标注一多的话会导不出来,Kindle的标注数量有限制
  1. 不建议用[[得到]],因为很多技术书籍都没有
  1. 至于[[豆瓣阅读]]、[[多看阅读]]等等,资源都不如微信读书多,均不建议,当然,如在微信读书有书籍找不到,以上各种方式均可作为备选方案
  1. 不建议[[纸质阅读]],因为不方便后续的标注整理
  1. 对于找不到资源的[[PDF书籍]],可以试试万能的淘宝,在上面买一个扫描版,或者自己寄书过去让别人扫描成PDF版

PDF阅读

  1. 建议在iPad Mini看PDF,和纸质书的大小差不多,更有看纸质书的感觉,而且重量也和书差不多,有分量感
  1. 建议在看无法标注的扫描版PDF时,在电脑端打开[[WorkFlowy]]大纲工具,方便边在iPad看边在电脑上做笔记

网页阅读

  1. 建议在电脑端上看,手机端不是很适合边看边标注,很多网站的手机端都会提示用App打开(比如[[CSDN]]和[[少数派]]),广告也无法用插件干掉,反正手机端的网页阅读体验真的很差
  1. 建议在手机端将Diigo作为默认浏览器,看微信公众号时,将文章用Diigo打开,可以边看边标注
  1. 实在要在手机上阅读,可以看到感兴趣的文字后复制,但先不粘贴到笔记软件中,因为复制的文字会保存到[[搜狗输入法]]的剪切版历史里面,晚上再统一通过[[微信]]发送到[[Flomo]]里面,很适合复制一些[[知乎]]神评论和[[B站]]神评论

2.导出标注

  1. 微信读书的标注,可以直接复制,然后粘贴到[[Obsidian]]
  1. PDF阅读器的标注,可以使用Mac端的[[Zotero]]导出到Obsidian
  1. Diigo的标注,可以先聚合在它本身的大纲里面,然后粘贴到Obsidian

3.整理标注

1.提取名词

绝大多数的标注笔记,本身都是句子,我们需要从中提炼出关键名词,在Obsidian中,我们选中文字后即可通过快捷键快速添加双链,创建名词笔记。所谓双链,可以理解为一种更高级的标签。这里是一个提取名词的小案例:
notion image

2.细化名词

原始标注中的关键名词提取完毕后,我们可以打开之前快速创建的占坑的名词笔记,根据它的入链面板中的各个引用段落,添加该名词的核心信息,比如What:它是什么,How:它有什么用,Why:为什么产生了它,相当于论文摘要。当然了,绝大多数的名词笔记,可能只是作为连接几个笔记的桥梁而已,本身可能就是一个空笔记。这里是一个细化名词的小案例:
notion image

3.聚合名词

建立一个聚合笔记,将一系列相关的名词,聚合到一起,并描述不同名词之间的大致关系。其实本文就算是一个聚合笔记。这里还有一个聚合名词的小案例:
notion image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聚合,不过我不是很推荐这种大纲式聚合,更好的聚合是写文章,在文章中引用之前的各种名词笔记,文章式聚合才能更好的说清楚不同名词之间的关系。

总结

这是一个从标注素材->原子笔记->双链聚合的工作流,以Obsidian为主力笔记,个人使用下来的感觉挺不错的,打通了输入和输出,很方便我们做阅读的沉淀和笔记的整理。
以前自己做笔记,只停留在了标注笔记的层次,但这些标注笔记就像被扔进了笔记坟场一样,以后自己再也没有看了。现在通过提取关键名词,建立原子化的名词笔记,然后再聚合成一篇带有双链的文章,很好的解决了笔记再也不会被调用和写作时找不到相关素材的问题。
不是所有的标注笔记都值得做进一步的处理,这是一个漏斗,大概10:1的比例吧,一般来说,我们的笔记结构可能是这样的:
  • 90%:标记笔记:就是一个个的句子,很散乱无章,绝大多数情况下,导入进来并提取了关键名词以后,就很少会在上面做后续的修改了,是真正笔记的起点,也是大多数笔记的终点
  • 9%:名词笔记:就像一个个的小卡片,其实不同的小卡片也可以聚合成一个大卡片,但只要没有达到可以分享的层次,就还是卡片笔记
  • 1%:聚合笔记:就是自己写的一篇篇可以分享的文章。为什么要强调可以分享,一是需要强迫自己要写得认真一点,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二是以教为学,检查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清楚了
用这套双链笔记的流程,我们也可以减少调整笔记的分类或标签的困扰,让标签自然的生长出来。

参考资料

  1. 双链笔记软件推荐:Logseq 和它的五种用法 - 少数派
  1. 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 - 少数派
  1.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 - 少数派

© fishyer 2022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