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频笔记】聊到【笔记整理术】

Tags

从【视频笔记】聊到【笔记整理术】

做视频笔记的一个问题

notion image
群里有个朋友问: 有个问题困扰很久了,Obsidian编辑模式下点视频链接会跳到浏览器,预览模式下才会激活Media Extended插件,但是想编辑的时候总是会再开一个编辑页面?
像他这样的人对于做视频笔记有困扰的朋友还有很多,这种已经算是高端操作了,很多人看视频都是不做笔记的。
我没有像他这样在笔记工具里面插入视频,感觉笔记里面嵌套视频的太小了,观看体验很差。而且我觉得打点笔记没太大作用,因为我们回到记录时间点也主要就是为了看那一帧的画面而已,那为什么不直接截全屏存图呢?
以前我就分享过一篇文章-怎么高效地做视频笔记,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以后,发现那种操作还是繁琐了一点。虽然视频自动转文字稿很爽、点击进度跳转到指定画面很爽,但是,在视频的下载和上传上,有点折腾人。
今天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最新的更简单的截图流笔记。

我的视频笔记工作流

  1. 笔记中插入[文件名](file://本地路径),这种方式嵌入各种附件,点击以后可以自动用各种系统软件打开,比如视频就用PotPlayer打开。此协议地址可通过把文件拖到chrome,然后复制Tabcopy生成,我现在正准备给自己写一个更方便生成file协议的md链接的utools插件,敬请期待吧。
  1. 在观看视频时,疯狂使用全屏截图(按快捷键即可,无需按Enter再次确认,最大程度减少对看视频的干扰,解全屏做视频笔记我是用的ShareX,其余时候截图则是用Snipaste,两者分开一下),保留进度条时间栏和侧边目录栏,以后可以根据截图里面的目录和时间手动定位到原始视频。注意的是,日常截图就直接用微信自带的就可以了,以免污染截图文件夹。
  1. 截图自动保存文件到Billfish里面,然后定期整理和回顾时,疯狂按右右右查看下一张截图,把每一张截图都当一张闪卡那样去回顾一下。心情好就整理一下,心情不好就继续囤在一个文件夹里面,不过回顾一遍后,可以新建一个Review1文件夹,把Inbox里面的全部拖进去,这样Inbox就清空了。
清空Inbox以后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哪怕只是给它挪个位置而已,只要Inbox空空如也,我就觉得自在,可能这也是DailyNote工作流为什么每天都是自动新建一个空白日志页的原因吧,最大程度减少收集素材的心理阻力。暗和老子的思想:“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也算是人生的一种留白的艺术吧。

基于Review的极简整理体系

时间安排:每天晚8点或每周6清空Inbox(设置到滴答清单以定时提醒自己)
极简整理流程:因为很多收集都是随手添加的,如果在检查Inbox时,依然觉得有用?那就添加到Review1,如果答案不确定,那就移动到MyTrash-虚拟回收站文件夹。总之,要定期清空Inbox收集箱,检查过Inbox的条目会有3个去处
  1. Trash-虚拟回收站
  1. Review-觉得还不错,不想删除的,暂时又懒得去分类的,就先移动到这里
  1. 具体分类-当天状态很好,有大段时间来做 精细化整理,就可以直接移动到具体分类的文件夹
为什么是问“是否依然觉得有用”,而不是问“是否觉得没用”。这参考了一句名言:关键的不是什么不重要,而是什么最重要。逆向思考,有时候对于这种模拟两可的问题,非常有效。
比如我有时候整理相册时,以前是想着要删掉哪些,结果往往只会删掉20%,现在是想着要星标哪些,结果往往是只会星标20%。那么剩下的60%到底算啥,算混沌态,既不是特别想星标,也不是特别想删除。那么,为了减轻Review的负担,就只想着哪些值得星标吧,处理完它以后剩下的就全部拖到MyTrash文件夹去。
为什么Review文件夹要加个数字后缀叫Review1呢?因为以后有时间还可以继续Review这个文件夹,还不想给它分类的话,就继续升级成Review2,一直升级成Review10都行,不过我的实践表明,1234就够用了,很少有条目能存活超过4次Review,因为我每次Review时,除了会移动到MyTrash文件夹,也还可能移动到各种主题分类的文件夹。本思想参考于编程里的垃圾自动回收思想,感觉其实好多事情的底层原理都是共通的。
这里放一下我的图片管理体系截图,里面的Inbox和Review已经被我清空了,都转移到具体的文件夹下面去了
notion image
除了Billfish截图和Obsidian笔记有很多Review1234,我的滴答清单、chrome书签,也有很多这种文件夹。感觉对于我这种一直疯狂收藏却偶尔才整理的人来说,这种Review1234的机制,能有效解决我的Inbox膨胀焦虑症。

重搜索,轻整理

偶尔做下适度的整理可以,但不要过度,文件夹层级2级就好了,别太深了。我的好多chrome书签层级超过4层了,然后发现,层级超过2层以上,我就很少再打开它了。
现在我打开一个书签,只要不在导航栏上,我就还是用utools的chrome书签插件来快捷键搜索关键词。
所以,如果一个书签很有用,确定和某个主题强相关,并且标题没有这个词,就给书签标题后面手动加 #主题A ,帮助我们以后能搜到。或者,chrome有没有类似的给书签加tag的插件,可以推荐一下么?要是对原生书签做操作,不需要任何云书签(类似cubox pinbox),感觉云书签的日后打开率都远不如chrome原生书签。
分享>学习>回顾>整理>啥也不干,别沉溺于虚幻的整理了,多多写作分享,多多学习输入,多多回顾高亮,才是更有效的信息管理流程。
如果真的要整理,那么标签>文件夹,标签的作用,是为了方便以后快速搜索,不是为了建立一个看似完美实则脆弱的无限层级文件夹体系。至于双链和关系图谱,额,它们挺好玩的,但本质也只是帮我们做了搜索结果的自动化显示而已,不用每次还得去手动再搜索这个关键词。
总而言之,能搜索,就绝不手动定位。就像现在我找任何电脑文件夹,只要不是在快速导航栏的一级目录的,统统用Everything搜索定位。感觉快速导航+全局搜索,可以解决80%的资料定位问题,至于剩下的20%,找不到就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说明没标签,说明不重要。
最后放一下我的书签管理体系截图,现在我的Review文件夹下面屯了几百个书签了,都是一时间没工夫去整理,但是又不舍得扔进回收站的
notion image
哈哈,本来只是回复一条微信聊天的,一不小心写了篇随笔。如果此文对你略有帮助,还请顺手点赞或收藏,以便知乎的推荐机制更给予流量扶持,让更多的朋友也能看到。

欢迎交流

我一直在探索各种好用好玩的工具和方法论,并以文章或脚本的形式分享出来,希望能帮 大家减少自己去折腾的时间成本。
如果你也对效能、工具、编程、写作感兴趣的话,获取查看 Fishyer的个人主页 ,里面也有我的私人威1信、公众号和威1信群,期待与你一起交流学习。

© fishyer 2022 - 2023